
11月23日,由腾讯原子智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商业向善,共创可持续未来——2021中国益公司责任力年度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发展”的演讲。
马骏介绍,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课题组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估算,在未来30年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会达到487万亿元。这对金融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机遇,金融机构“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恐怕你业务最大的成长空间就失去了”。
马骏还提到了绿色金融在碳中和背景下面临的一些挑战,其中最主要是转型风险。即在碳中和背景下,如果高碳企业无法在一段时间中把自己转型为低碳或者零碳企业,可能就要退出市场。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讲,会带来两类金融风险:一是作为股权投资者,所投资标的的价值可能会大幅度下降;二是银行贷款,有可能会变成坏账。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关于责任投资的论坛。我刚到这时琢磨,有这么多不同的关于责任投资——影响投资、ESG投资、绿色投资、可持续投资,这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一回事,还是有一点区别?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完全想清楚。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概念的界定标准有些不是特别清晰。不管怎么说,这些概念有一个共同的交集:大家希望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责任的投资人。
社会责任可以覆盖很广泛的领域,包括对环保、生物多样性、气候,也可以覆盖很多社会、治理方面的内容。我花一点时间,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介绍一下绿色金融的最近进展。
绿色金融应关注的转型风险
国内,大家跟踪的比较紧、比较清晰,我简单说一下最新的情况。
一是关于绿色金融的需求到底有多大?
9月份召开的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年会,课题组发表了一个报告,我们估算,未来30年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会达到487万亿。这是很大的数字,比前期其他的一些估计高好几倍——早先像清华气候院和中金、高盛的估算,都在一百多万亿。
这个487万亿跟它们相比,口径上有一些区别。最主要区别是,用的是国家发改委绿色产业目录的口径,总共211类,不光是低碳能源体系的投资需求,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需求。第二个差别,刚才讲的小口径估算,基本都是算这些领域当中的设备投资,而我们的估算不光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流动资金的需求。
487万亿这个数字表明,对金融业来讲,未来绿色低碳领域发展机遇非常大,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恐怕你最大的业务成长空间就失去了。
绿色金融在碳中和背景下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所谓的转型风险。
气候会带来几种类型的风险,一种叫做物理风险——比如,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之后很多沿海地区被淹掉,沿海这么多物业估值就会大幅下降。还有很多其他的物理风险,像台风、飓风、热浪、水灾、火等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一些风险,用数量化的语言来讲,可能会是几十万亿美元的概念。这是EIO(Everything Is OK国际绿色和平环保组织)几十年前做的估算,他们说在极端情况下,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风险而引发的金融损失,可能达到43万亿美元。
但是我们现在特别关注的,不仅仅是物理风险,更多应该是转型风险。所谓转型风险,是指在碳中和背景下,如果高碳企业无法在一段时间内把自己转型为低碳或零碳企业,可能就要退出市场。对金融机构来讲,这会带来两类金融风险:如果是股权投资者,投资的价值可能会大幅下降;如果是银行贷款,可能变成坏账,这个数量潜在的也会很大。现在很多金融机构都在估算,自己面临多大的转型风险,要把具体的管理风险的方法做到位。
很多银行都在要求客户计算企业的碳强度
最近绿色金融体系进展:一是标准体系的完善。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改了绿色债券目录,把早年目录当中的清洁煤去掉了——五六年前认为,清洁煤是绿色概念,减少空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硫等,但是清洁煤技术减不了碳,如果大量使用清洁煤技术,可能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这次剔掉了。这是标准修订的过程,逐步反映碳中和的要求。
第二是披露的要求,要碳核算、要披露。现在搞绿色金融,如果没有碳相关的信息披露,是没法搞的。因为大量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就是支持低碳的项目或者向低碳转型的项目,这个项目到底现在碳排放强度多少,改造以后碳排放强度降多少,一定要计算出来,披露出来。而且,不仅仅是项目层面,未来企业层面,你作为一个整体,碳强度多少,在经过绿色金融的支持业务转型以后能够降到多少,也应该统计披露。这是披露方面的重大变化。现在很多银行都在要求他们的客户开始计算企业的碳强度,接受贷款项目的碳强度。
第三是激励机制。绿色金融方面已经有不少激励机制,包括地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过去几年搞了很多担保贴息,能够降低绿色金融的成本。最近一个新的突破是,人民银行宣布了碳减排支持工具,专门用来支持有明显碳减排效益的项目,包括光伏、风电、生物质、氢能等都在里面,还有很多节能的项目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的项目,这些项目可能会带来比较显著的碳减排效益。银行如果贷款给这些项目,而且这些项目确实符合人民银行要求,就可以拿这个贷款到人民银行报销——这个体制安排是打六折的报销机制,如果我贷出了一亿减排的项目贷款,且符合人民银行要求,人民银行会给你相当于六千万的碳减排的支持工具,这个工具的成本、也就是利息,比市场价格低很多。
第四,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所谓产品体系,要包括信贷、债券、基金、ABS、ETF、保险等产品在内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要满足绿色金融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最近一个动向是,很多绿色金融产品要跟碳减排挂钩。比如,银行给你一笔贷款,用于支持减排,你需要告诉银行,预期这个项目能减排多少,如果你承诺了减排20%,银行给你预计的利率——假设是5%,如果能减的比20%还多,就把利率降下调,如果不到20%,就把利率提上去,这个利率是浮动的,取决于这个项目减排的绩效。有了这样的产品以后,这个产品在整个期限当中,每一天都给客户施加动力和压力,努力减排、更加有效的减排。这样的金融创新,国外已经很多,国内有很多机构正在尝试。
关于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
绿色金融是推动改善环境、解决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这些带有全球性公共产品性质的金融服务,因此它需要一个国际化的协调机制。因为,带有公共产品或者带有外部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不协调,往往就会出现大家等着对方做,你做完了以后享受你的好处。所以,国际协调非常重要,让每个国家都能够投入足够的资源和精力推动绿色发展、绿色金融。
在国际层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是,G20在2016年启动了一个绿色金融研究组。这个小组是中方发起的——2016年中国是G20主席国,有权设置议题。那时候我还在中国人民银行,我国主动发起了一个G20绿色金融小组,由中国和英国担任共同主席,我有幸代表中国担任小组的中方主席。
2016—2018年期间,这个研究小组推动了一系列G20平台下的共识。2016年一个主要共识就是,全球都要扩大绿色金融的市场,这个共识已经写进了G20领导人峰会公报。此后,又搞了几个专业领域中的倡议,比如绿化银行体系,绿化银行市场,搞环境和金融风险分析等。这些体系逐步成了别的国际组织未来几年工作努力的方向。
今年意大利担任G20主席国,主动提出要恢复G20可持续金融小组,而且不仅是恢复成一个研究组,还要升格成一个工作组。工作组是一个常设机制,在G20平台下,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被某一个G20主席国决定取消的。作为工作组,提建议的力度要比研究组更大。
恢复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后,我再次有幸代表中方担任这个工作组的共同主席,跟美国一块共同主持这个工作组的工作,今年已经达成了一项重要共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这是在G20峰会期间得到G20领导人同意之后正式发布的,在这个路线图之下,总共形成了19项共识,其中有几项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要推动全球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因为,据说全球有两百套可持续金融的标准,互不承认。未来如果这种格局延续下去,跨境资本流动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需要做很多认证,让各个不同的市场都能够接受。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有一个国际协调机制逐步推动一个全球共识。所以,今年首先提出了这个议题,希望今后从各方面努力,推动全球可持续金融标准的一致化。
二是推动全球可持续披露标准一致化。大家可能经常提ESG,这就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到底披露什么环境指标,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还是COD,除了具体数量指标,还要不要披露关于治理、战略、风控、产品等方面的内容,全球要有一个逐步走向统一的标准,否则会很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年G20峰会倡议,建立一个新的ISSB(国际可持续性准则理事会 )机构。未来,这个机构将会制定出一套全球统一的关于可持续相关的信息披露的要求。在座的也应该关注,尤其是涉及到绿色可持续投资的话。
( 深圳市绿色低碳科技促进会 www.szd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