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网专稿 农村人口和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的河南省正在实施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其目标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前提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国务院希望河南的这项实践能够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
“这既是破解河南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11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说。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中原经济区和其它经济区域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就是它不仅承担着促进区域发展的任务,还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解决重大问题探路的重要任务。”
根据今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河南在这项实践中,不仅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要挑起“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担。
期待中部崛起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湖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该经济区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
国务院的指导意见认为,中原经济区的“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不过,以往对于中原经济区,不论是在官方层面,还是在学术界,都没有这样的高度。
东部地区大开放时,中原地区成了西部;西部大开发时,中原地区又成了东部。始终没有被重视。
进入21世纪,东部地区已融入经济全球化并高速前进;西部地区在大开发的热潮中加速前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迅速摆脱困境,发展势头强劲。
而在中部省份,却一度流行着“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俗语,自嘲“中部塌陷”,成了“被遗忘的区域”。
前些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地处内陆腹地的中部,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3.61亿,占全国的28.1%,但这一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35万亿元,还不及广东一个省。
2001年之后,全国GDP增长速度首次出现东快、西次、中部居后的局面,并且随后的几年差距进一步扩大:1997年—2003年,中部地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由31%下降到24.7%,东、西部分别由56%、13%增加到58.5%、16.8%。
据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介绍,近年来,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着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持续增长难度较大、农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突出等困难,工业发展也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困难。
近两三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了10多个区域规划或指导性意见,这更让河南感到着急。2009年年底以后,“中原经济区”的概念在河南人的脑海中变得日趋清晰。
2010年11月,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至此,建设中原经济区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从2009年底中原经济区构想提出,到2011年1月被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再到2011年9月底《指导意见》出台,河南仅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将“中原经济区”从一纸蓝图,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调研时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
河南作为全国传统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占全国的1/4,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国务院指导意见提出的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个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中原经济区不仅是个经济区,还是试验区。试验什么呢?还是要从粮食问题说起。”杜鹰说,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大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杜鹰分析说,中国粮食实现八连增,越往后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难度越大。河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省之一,它以6.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小麦。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难题呢?我们看到有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了,粮食生产下来了。我们还看到另外一种现象,有些地方粮食生产保住了,但是经济发展太慢。”杜鹰说,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就成为现代化进程成败与否的关键。正是着眼于这点,中央把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任交给了河南。
指导意见给中原经济区提出的首个战略定位是建设“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具体内容包括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郭庚茂说,如果在粮食上出现了问题,我们现代化的进程有可能发生逆转或者是遭受挫折。国务院《指导意见》一个最基本的考虑就是国家粮食安全。
据郭庚茂介绍,近年来像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已经出现了三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因为农业,特别是粮食效益比较低,社会资源向农业外流的趋势很明显,因为资本是逐利的;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就业选择的机会增多,农业劳动力加速向外转移的趋势也在强化;三是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热点问题。
河南省提出了粮食产量到2020年实现1300亿斤的目标。杜鹰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确保基本农田这条红线。
据统计,如果河南城市化水平超过50%,在现有基础上还需要450万亩地。但如果把农村占用土地由人均248平方米降低到200平方米,就可以腾出400多万亩地,就可以实现供求平衡。
“河南用地紧张,每年的需求大概在80万亩以上,而国家每年给它的占地指标也就20、30万亩。”杜鹰说,解决这个矛盾,根本一点就是在“集约、节约”这四个字上做文章。
承接产业转移
11月12日,第二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在郑州开幕。据了解,河南省共承接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签约项目813个,签约总投资3608.6亿元,其中省外资金3154亿元。
而在一年前的第一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上,签约合同项目和合同金额分别为381个和1371.3亿元。两项数字一年就翻了一倍多。
“河南迎来了加速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郭庚茂说,目前,河南已建立了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180个产业集聚区,为产业转移、企业落地提供了强力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最近对我国一些重点经济区域的规模以上工业获利能力进行了研究比较,发现中部地区这一能力增长幅度最大,而在中部六省中,河南增长较快。
研究显示,2002年到2008年,长三角规模以上工业获利能力由10.88提高到11.38,珠三角从9.17提高到14.15,中部地区从8.32提高到16.32。河南则从.98很快提高到了22.32。
陈耀认为,河南省要抓紧制定措施,出台实施意见,建设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快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不仅因为承接产业转移将是一个时期内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国家还会给予示范区以扶持。
“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了现代产业体系的问题。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进入现代产业体系,每个省都有现代产业体系的区域定位。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指出,河南在中原经济区构建过程中,如何与全国的现代产业体系大格局相协调,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在全国的现代产业体系中有自己的位置,才能获得有特色的发展。
“比如富士康到郑州,说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很大潜力。”韩康说,但有个问题,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特点是什么,工业化之路怎么走?在产业承接过程中,要选择和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相协调的产业,而不是平面式的承接。这种选择是资源环境能长期容纳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又是我国产品链中比较低端的初级产品。但不能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这是国家对河南不可改变的基本定位,其实也是河南的特色。
“河南应在这种特色定位中找到最适合发展农业和粮食产业的工业体系。弘扬特色,就是扩大优势。”韩康说。
根据国务院提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问题上,也要突出“协调发展”,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 深圳市绿色低碳科技促进会 www.szd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