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工发组织驻华及东亚首席代表克劳伦斯在德班气候大会前接受网易财经专访时表示,中国采取的碳使用补贴政策在释放错误的信号。
克劳伦斯表示,我们很难期待本次会议将会有重大突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人们很期待有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出台,结果却令人失望。这一次我们不能再抱有这种期待了。但是我们会看到一些进展,其中之一可能是关于京都议定书,不管这是仅仅是对于原来的协议的续订,还是会有一些新的东西。自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已经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发达国家应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总的来说我对这次会议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的。
克劳伦斯指出,过去各国总是希望其他国家做的更多。我看到中国已经采取了措施,尽管从结果来看大同小异。如果你看一下十二五规划你就会发现,中国完全理解她应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且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相比之下美国的情况就有些不同,美国即将面临大选年,美国政客们对气候变化相关议题将会表现的非常谨慎。在未来若干年中美国围绕气候变化议题将会有非常激烈的争论,但短期内我们很难看到成果。
对于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克劳伦斯表示,在中国关于碳排放税的讨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包括碳排放税应该如何征收。我认为碳排放税对于中国来说会是一项非常完美的政策。原因是价格信号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是非常敏感的,碳排放税将使碳的使用价格提升,工业企业将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全世界现在都认可应该尽量减少对于炭的使用,或者至少是以最佳的效率利用它。所以中国政府应该认真考虑相关补贴政策,中国有很多显性或隐性的针对碳使用的补贴,这在释放错误的信号。
对于私人部门和企业,克劳伦斯则表示它们应该学会能源管理。为此需要建立一个信息体系,包括使用这些资源的地点、时间和数量。在此基础上它们就可以做出最佳选择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以下是文字实录:
网易财经:克劳伦斯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拨冗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将就气候变化问题向您提几个问题。首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将于11月底开始在南非港市德班召开,您对这届会议有何期待?《京都议定书》将于明年到期,您认为德班大会能达成新协议吗?
克劳伦斯:根据与一些更了解各方谈判情况的人士的交流,他们的共识是,德班大会上预计不会有任何重大突破出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时,人们怀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拿出所谓的最终大解决方案,但一次又一次失望了,我们不应该有这么高的期望值。
尽管如此,我确认相信会议能促成一些较小的进展和共识,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后京都机制”。我无法断言此种机制的具体形式,到底是直接延续现有的机制,还是改变游戏规则呢?在德班大会上,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包括欧盟和日本等方面的提议,或许会有人提议改变规则。不过,我认为总会有一套机制形成,各界公认,《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后,世界仍需要某种形式的新机制。
我们期待,在任何“后京都机制”中,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崛起中的大国将扮演比过去更为积极的角色。这些国家是否愿意扮演更重要角色?或者说会提出哪些条件?这些都还需要谈判。但我认为,哥本哈根大会后,人们开始形成共识,即发展中国家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对于让发展中国家扮演更大角色的想法,发达国家持开放态度,发展中国家也理解、认同这一观念。
综上,我对德班大会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它会有所成果,但不能幻想会有神奇的突破性进展。
网易财经:假设一种新协议得以达成,那么中国、美国和欧盟将分别扮演何种角色?每个国家都希望其他国家承担更多义务,比如美国总是希望中国在节能减排等方面更加积极。您有什么看法?
克劳伦斯: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我同意您的分析,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过去二十年来的各次会议中,一大问题就是各国都等待其他国家去采取行动。尽管如此,先从欧盟说起,我认为欧盟内部已经形成共识:上述推诿政策不能延续下去,各国都必须采取行动,而不能消极等待,世界不能消极等待。因此,欧盟内部有继续前进而不是瞻前顾后的理解、认同和愿望。
就中国而言,情况略有不同,但结果与欧盟区别不大。中国并不喜欢欧盟和美国等方面施加的压力,外界希望以此迫使中国采取行动,而中国不喜欢国际压力。可是,十二五计划表明,中国充分认识到: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必须发展可持续能源,中国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采取上述行动是必要的。况且,这些行动还有利于加强能源安全,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我认为中国也没有等待其他国家行动,而是在继续前进,且主要动力是内在因素,而非外来压力。因为中国规模庞大,且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越来越重要,其行动将会对其他国家形成很大的推动力。
美国就不同了,美国新一轮总统选举刚刚开始酝酿,这一期间政客们总是需要表明立场、推销自己。而气候变化这一议题在美国政治上不受欢迎,因此政客们现在对此非常谨慎,担心站错位置。我估计美国不会在德班大会高调行事,也不认为美国政界希望非常积极地谈论气候变化问题,至少在近期是这样的。不过,美国还有一些其他利益相关方,他们希望更加积极行事。因此,今后5-10年内,我们将看到美国各利益相关方,就气候变化及美国应当扮演的角色,进行非常热烈的讨论。我希望,这些讨论最终将使美国比过去更加积极,但不认为在中期内这会成为现实。
网易财经: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中国应当采纳何种经济政策?您有何建议?
克劳伦斯:就经济政策而言,德班大会正在就碳排放的定价协商。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中国也已经进行了多年探讨,是否应征收碳排放税?如何征收?征收多少?我认为,对中国来说,碳排放税是极为适合的政策,从产业界的角度来看,价格是产业界非常理解,也能够很好地反馈的一种信号。如果征收碳排放税,相关产品价格将会上涨,产业界将理解它,并找出应对之策。
此外,围绕碳排放交易机制也有一些探讨,这也属于经济刺激政策。在欧洲已经实行的此种机制,它并不完美,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是一种有用的机制,它允许产业界在内部协调排放份额。因为根据行业特征和公司个案,有些企业可以做得更多,可以更好地节能减排,让这些国家以某种方法获得更多回报是合理的。十二五规划中谈到要逐步建议碳排放交易市场,至少是拿出试点项目,我认为这是个好建议,也推荐这一计划。中国可以学习欧洲的经验,借鉴其教训。
我还认为,中国应该严肃考虑补贴问题,与其他各个国家一样,中国对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仍有一些补贴存在,既有公开的,也有隐性的。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我们必须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或者至少确保它们的利用效率尽可能高。而补贴发出了错误的信号,一方面我们告诉人们,应当更谨慎地使用化石能源,另一方面,我们又使这类能源较为便宜。我认为,各国政府都应当严肃考虑这类补贴,尽可能去除之。我承认,补贴的存在与去除有社会影响,这也必须谨慎对待,但是,正如德班会议上所指出的,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谁从补贴化石能源中获利最大?不一定是穷人。因此,我认为存在摒弃这类补贴的空间,而不一定会引发社会动乱。
上述三点,是我眼中最重要的三种经济措施。此外,还有一项措施——严格来说它不是经济政策,但拥有经济价值。我们必须铭记,产业界中,中小型公司不一定拥有充分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来应对前述政策导致成本上涨的压力,它们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选择,也不知道如何行事,因此需要进行大量教育工作,在联合国,我们称之为“能力建设”,即促进技术转移等。这严格来说不是经济政策,但具有经济影响,政府应当积极施行,尤其是要侧重帮助中小企业,它们最需要这样的帮助。
网易财经:最后一个问题。在面对减少排放和保护环境的挑战方面,您能否为中国企业提出建议?中国企业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克劳伦斯:要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困难。按照我对各行业的了解,企业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在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工业类别,实际情况是企业相互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要提出一个对所有企业都普遍使用的解决方案和推荐是很难的。
但有一个建议我非常希望提出来,如果你去观察各个企业、这些企业的运作、最好的企业的成功因素以及最好的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区别,有一样东西是较为突出的。如果一家公司希望可持续地做某方面的事情,并且在长时间里表现出色,该公司必须为此对自己进行管理。因此该公司的管理系统必须做到帮助公司实现目标。现在,你在全球都能看到的一样事情是,不仅在中国还包括世界其他地方,很多公司并没有管理好他们的能源,能源对他们来说是有价值的东西,但并非他们真正专注的。因此我希望提出的一个最为重大的建议是,在这个能源变得更加稀少、更加昂贵的世界,他们必须察看自己的管理体系如何利用能源。
而如果他们想要这样做的吧,首先的步骤是,企业必须了解为什么他们要使用能源、能源被用到什么地方以及他们使用了多少能源。通过这个了解能源使用数量以及用途的基础体系,他们可以开始识别自己能够选择的选项的过程。在他们自己的行业现实,他们可以选择的选项是开始减少能源的使用。在我和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的讨论里,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在中国和科技行业存在一种巨大的信念,他们认为某些人拥有技术或者某些可以投资的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从某些情况看,这是对的,但这只是在某种情况下。因为按照我为企业工作的经验,最重要的事情是你必须通过自身去管理这个问题。在这之后,其他的问题,如我应该采取什么技术、这些技术在哪里、应该为这些技术支付多少,都会变得更加简单。更重要的是,当他们购买技术、获得技术后,如果他们拥有优秀的管理系统,他们将正确使用这些技术。我已经目睹过很多的行业现实,不仅在中国还在其他地方,企业购买了技术,但是由于自身没有管理好,他们并未能得到技术带来的全部好处。
因此,对我来说,我能向企业提出的最重大的建议是,认真考虑并建立专为能源而设的管理体系。目前存在这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体系,ISO最近推出的能源管理体系。我认真地建议所有企业,不管大还是小还是中间,不管他们的业务是什么,他们应该了解这方面,了解自己的管理体系,看能否适用。 ( 深圳市绿色低碳科技促进会 www.szd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