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一条一公里长、百余米宽的立体交通通道将在园区内伸展,它恰似一条“主动脉”,从园区主入口一直延伸到黄浦江边的庆典广场——这就是世博园区内最大的单体建筑“世博轴”。这个建成后大约25万平方米的建筑,是世博会期间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世博会结束后,它将作为城市中巨大的景观轴和标志物得以永久保留,成为未来上海都市空间景观和城市交通的主轴,同时为人们留下珍贵的世博记忆。 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不久前的世博科技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会议上所指出的,科技是世博会展示的灵魂之一,世博会给各个参展方展示科技综合实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世博轴,去感受这条世博园区“主动脉”上璀璨的科技之光。 阳光谷:阳光、雨露皆为我所用 世博轴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6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倒锥形钢结构,它们有一个温暖的名字——“阳光谷”。6个“阳光谷”大小不等,造型也不尽相同,恰似一朵朵晶莹剔透的玻璃喇叭花破土绽放,迎风摇曳。 在这样独特而美丽的外形下,“阳光谷”中蕴藏着的是先进的科技理念,是为参观者营造“绿色地下空间”的使命。世博轴设计师黄秋平介绍说,“阳光谷”不但能从40多米的空中把阳光“采集”到地下,也将把新鲜空气运送到地下,既改善了地下空间的压抑感,还实现了节能。 “在引入阳光和空气的同时,阳光谷还是天然的雨水收集器。”黄秋平说。雨水将顺着玻璃幕墙,流入地下二层的积水沟,再汇入7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经过处理后实现水的再利用。这些水能够满足“阳光谷”两侧下沉式花园的灌溉,并可用作厕所冲洗。据估计,通过“阳光谷”的收集,可以使世博轴的生活用水量打个“对折”,足足省去5万立方米。 阳光透过玻璃直射下来,会很热吗?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有700公里的管道,将巧妙利用地热和江水,通过喷雾、利用自然风、采用黄浦江水源和地源热泵等环保的降温方式,保证游客能舒适地徜徉世博轴。 索膜结构:自由构形的“保护伞” 在世博轴顶部,69块巨大的白色膜布拼装组成了迄今世界规模最大的连续张拉索膜结构,宛若一片片洁白的云彩,又似为参观者撑起的一把把“保护伞”,与轻盈挺拔的“阳光谷”相得益彰。 世博轴索膜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结构采用了近年来国际上十分流行的“自由形状”构形技术,依赖结构力学特性,足以应对上海地区的台风气候。在建筑材料上,选用了一种名为PTFE(聚四氟乙烯)的涂层玻璃纤维,不仅具有不易燃性、防紫外线、抗风化等特点,还具有自洁性和高反射性,完全可以满足功能上的需要。 突破性空间设计实现功能的多样化 据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23%的人流穿过世博轴,参观者从持票等候、安检,到园区观光留影、娱乐休憩,再逐一欣赏各个展馆等,世博轴都很可能是必经之路。 参与世博轴主创设计的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世博轴的设计突破传统概念,是对地下空间设计的全新探索和实践。世博轴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两层,不同层面的分工以及“阳光谷”的分布为园区服务的多样化提供了种种可能。世博轴的10米平台将成为一些国家馆日的重要舞台,餐饮、艺术、展示、游艺等也皆可纳入,世博会的魅力将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示。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博轴通达的交通功能——从世博轴的空中平台或地下通道,参观者可以很方便地来往于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演艺中心等世博园区最重要的建筑群,同时它还连接地铁、轻轨,是区域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交通枢纽,为世博会后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世博轴长约1000米、宽约100米的大道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6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倒锥形钢结构,它们有一个温暖的名字,叫“阳光谷”———顾名思义就是让自然光洒落“谷底”。 6个“阳光谷”造型各异,尺寸也不尽相同。它们的上部开口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整体高40多米,有十多层楼高。整个建筑像一朵玻璃的喇叭花从地下悄然绽放,晶莹剔透。世博会期间,每个“阳光谷”内部都将以一种自然资源(火焰、树木、大地、水、金属和大气)为主题,通过庭院表达,体现自然与技术的交融。当阳光、空气、雨水等来自天空的要素,被这些“开放的花朵”引入地下空间时,世博轴上平添了几分浪漫气质。 视觉美感之外,“阳光谷”还蕴藏着重要的科技理念———营造舒适的“绿色地下空间”。它不但把阳光从40多米的空中“采集”到地下,也把新鲜空气运送到地下,既改善了地下空间的压抑感,还实现了节能。此外,雨水也能顺着这些广口花瓶状的玻璃幕墙,流入地下二层的积水沟,再汇向7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经过处理后实现水的再利用。这些水将满足“阳光谷”两侧下沉式花园的灌溉,并可用作厕所冲洗。据估计,通过“阳光谷”的收集,可以使世博轴的生活用水量打个“对折”,足足省去5万立方米。 “阳光谷”的钢结构和膜结构一起,刚柔并济。这种最先进的技术赋予了世博轴“温柔”的人性化特质。6个“阳光谷”共有1万多个钢结构节点,每个节点上都有4—6个杆相交,仿佛一个张开的手掌。这些节点的拼接,哪怕出现一点小误差,就会最终导致“喇叭花”上部无法封口,因此对建筑精度要求相当苛刻,具有世界级的难度。然而,随着“阳光谷”的成功建造,这种高难度的节点技术已被再次运用到黄浦江对岸世博园区的一个水门的建设中。
世博轴 世博轴作为上海世博会上最大的单体建筑,长约1045米、宽约130米,总建筑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世博轴由地上两层、地下两层组成,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 ,是园区内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将功能放在第一位 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轴将承担园区近四分之一的人流进出。它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轴线,还提供园区安检、信息导向、特许商业、餐饮服务和游客休闲等方面的公众服务功能。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轴是园区的主出入口和中央人行立体交通枢纽,它连接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四大永久性场馆以及轨道交通7号线和8号线。在世博会后,将作为城市中巨大的景观轴线和标志物永久保留,成为未来上海都市空间景观和城市交通的主轴。 让阳光洒入地下 提到地下空间,大多给人的印象是昏暗与沉闷,然而世博轴的“阳光谷”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据介绍,世博轴采用全新的建筑形式,6个巨型圆锥状 “阳光谷”将阳光自然引入地下,既利于空气质量的提高,又能节省人工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为安检排队等候人流提供足够舒适的空间。 世博轴规模宏大、形态优美,整个工程采用了新的建筑形态。展开面积约达7万平方米的索膜结构顶棚及1800平方米的单片膜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远远望去,世博轴屋顶形如蓝天下的朵朵云彩,轻盈飘逸。

生态技术支持功能需求 世博轴的每个细节,都透露着城市人的需求。除了生机盎然的阳光谷,世博轴还通过生态技术实现冬暖夏凉的宜人特点。 世博轴在设计中充分引入生态、环保和节能的理念,并大幅度采用环保节能新技术,如通过阳光谷及两侧草坡把绿色、新鲜空气和阳光引入各层空间;同时利用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据悉,阳光谷收集的雨水储存在地下室底板,经过处理既可以用于灌溉与清洁,又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不论从性质还是尺度上,世博轴绝非简单的建筑” “设计师做小尺度的建筑,表达灵感更容易些。而世博轴,我们必须将功能放在第一位。”世博轴主创设计师之一、德国SBA公司的李宏坦言。一名参观者,从持票等候安检,到园区观光留影、娱乐休憩,再逐个欣赏各大展馆等举动,无不依赖世博轴。“研究人的活动,尊重人的需求,是方案的立足点。”李宏语气中透着肯定。 据同样参与世博轴主创设计的华东建筑设计院介绍,设计中的世博轴突破传统概念,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两层,不同层面的分工以及“阳光谷”的分布为园区服务的多样化提供了种种可能,比如餐饮、艺术、展示、游艺等皆可纳入,世博会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不论从性质还是尺度上讲,世博轴都绝非简单的建筑。字典里,有关“轴”的阐述让人顿悟,“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这个建成后大约28万平方米的建筑,在世博会期间,是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在世博会后,将成为新兴的市级中心。 阳光谷,探寻“人、自然、技术”的和谐之音 “长约1公里,宽约100米,连接数个地铁站和高架平台??”如此超尺度的空间,并非常规设计方式所能挑战。 回想起当初寻求构思的点滴,身为主创设计师之一的Bianca Nitsch(德国SBA公司)认为,这大多源于他们一贯坚持的理念,即探索“人、自然、技术”三者间的和谐之音。“世博会从最初关注科技、产品的推陈出新,到近代转而更关注人与自然、技术的相处之道。而世博轴的出现,正印证了这一转变。” 阳光谷的诞生,与自然密不可分。“世博会的大量人流让人联想到流动的空间。如果将世博轴视作一条宽大的河流,那么河流中的水漩呢?没错,阳光谷的灵感就这么蹦出来了!”顺着Bianca手指划过的轨迹,一切顺理成章。 六个阳光谷敞向天空,堪比足球场大小的顶部,充分吸纳着大自然的“精气”——阳光、空气和雨露。参观者徜徉在地下通道,面前是豁然洒下的光线,举首望去,朗朗天际。“连接天与地”,那是建筑赋予人的感动。建筑为人而存在,而技术的运用成全了这一概念。 站在园区工地,成型的阳光谷令人震撼。“每个阳光谷的钢结构都由一千多个单元构成,每个节点发散出6根杆件,而每根杆件的空间位置各不相同。” 设计师黄秋平语速平缓,吐露的几个数字,倒有些惊人。世博轴从概念到图纸,再到现实,整个过程中黄秋平所在的华东建筑设计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联合几所高校,加上几名院士的参与,一共花了半年时间,光图纸就有6万张。”除此之外,世博轴顶部,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不论其超尺度的规模还是特殊的材料性能,也成为由华东院牵头的包括同济、浙大的国内专家团队科技攻关的重点。 巨大连绵的“白色幕布”与轻盈挺拔的阳光谷浑然天成。简约的美,却凝聚着非凡的智慧。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它与香榭丽舍的性质是一样的” 与展馆建筑不一样,世博轴的外形讲不出太多的寓意,然而每个细节,都透露着城市人的需求。 “好比在房屋前种树,南侧种些落叶和不落叶的差别非常大。夏天可以遮阳,冬天可以取暖。没有任何费用增加,生态效果甚佳。” 以通俗的例子打头,设计师们将世博轴的“简单”奥妙娓娓道来。“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有700公里的管道,巧妙利用地热和江水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至于阳光谷,它们在引入阳光和空气的同时,还是天然的雨水收集器。建一条水渠,便可将收集到的大量雨水统一净化再利用。”为了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利用,设计团队动足了脑筋。特别是本土出身的华东建筑设计院,结合上海环境气候,因地制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他们眼里,“生态不等于高科技,很多时候,它是一种观念”。 在上海世博会的场址,我们看到专业人士对大型城市空间的美好诠释。世博轴,作为永久建筑,世博会后将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商业服务面积和舒适便捷的交通换乘空间,同时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记忆。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它与巴黎香榭丽舍的性质是一样的。”设计师的话让人忍不住憧憬一个即将诞生的绿色城市中心。在此之前,且让我们共同期待2010年的世博轴,以城市之名。 ( 深圳市绿色低碳科技促进会 www.szd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