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碳交易条件具备 全国碳交易市场争取2016年运行  Date: 2014/11/26  View: 902


  中国低碳网记者获悉,昨日,国务院新闻办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先生和气候司司长苏伟先生,就中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利马会议的立场主张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的相关问题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
  在会上,解振华副主任和苏伟司长首先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行动及取得的成效,并就中国对利马会议的期待和立场、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碳强度下降、中国碳交易制度建立、碳排放峰值以及“APEC蓝”等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成果显著
  在被问及中国碳交易运行情况时,苏伟司长表示,碳交易现在是大家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当中明确提出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提出要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此之前,“十二五”规划当中也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从2011年开始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先后开展了碳交易试点工作,七省市试水碳排放权交易,纷纷绘制碳交易试点路线图,中国碳交易市场渐行渐近。经过这两到三年的试点工作,7个试点省市从机制建设、法制建设、规则的建立、平台的建设都已经完成了,从2013年底开始到今年上半年,已经陆陆续续上线交易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平稳的,取得了一定成绩和收获。
  首先,截止到2014年10月,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共完成交易1375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突破了5亿元人民币。
  其次,通过几年的试点,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一些规则、制度,对下一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再次,社会各界对碳排放权交易更了解。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资源、价格方面的意识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大众也更关注碳交易,碳交易跟老百姓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一方面它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它带动节能低碳发展,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利益。
  最后,发改委会同相关部委也启动了相关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制度。通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报告,也为扩大碳交易市场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虽然取得了中国在碳交易试点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苏伟仍然强调,“碳排放权交易还是个新生事物,需要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采用,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地积累经验,同时也是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
  条件具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将尽快出台
  苏伟强调,经过多年的试点工作,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条件基本具备了,目前中央将碳排放权交易明确列入今年的中央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发改委会按照中央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积极推进,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以及配套出台关于碳排放总量控制及其分解机制的方案,让碳排放权交易有个坚实的法律基础,这也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宪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同时,发改委进一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在2016年开始运行。
  苏伟表示,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是个很长的过程,有个逐渐的积累探索、不断改进的过程,希望到“十三五”末的时候,能够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另据中国低碳网记者获悉,对于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各试点省市都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做着积极的努力:
  上海作为最早成立的碳交易中心上海市191家试点企业全部完成2013年度碳配额的清缴,履约率达100%,至此,上海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成碳交易履约工作的试点。
  北京依托自己的首都优势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环境交易机构合作联盟”,为推动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交流信息、探索经验。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逐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能源市场发展道路,积极推动了我国碳交易市场建立。
  深圳则依托自己的政策优势、技术优势、区位优势以及民间资本优势力争打造一个国际性碳交易中心,广州碳交所配额交易量已经达到全国碳交易现货市场第一,全球第二位的地位,遥遥领先全国其他碳交易市场。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一个直辖市,则重点面对西部地区,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湖北碳交易所作为最新成立的碳交易中心,则利用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仅仅4个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配额累计成交量508.94万吨,占全国的43.54%;累计成交额1.2亿元,占全国的27.1%。碳交易量和成交额近期稳居全国第一。
  以上7个试点碳交易省市都建立起了一套交易体系,但是,依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经验,记者了解到,碳交易体系的搭建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从基础排放数据的统计到技术和规则的配套,再到交易管理办法和管理平台的设计;中国是‘倒金字塔’--先有国家目标、规划和管理办法,再一层层看需要哪些配套,甚至还没有基础数据作为金字塔塔底的支撑。“北京、上海、天津交易体系建设之所以走得快,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城市的能耗数据基础比较完备。由于能耗可以换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各省市的能耗数据成为目前碳交易体系构建的数据基础。也许这些城市的实践,可以为全国各地带来一些启示。
  不过,要建立一个真正的碳交易市场并形成全国规模,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排放配额分配办法以及价格机制形成等环节存在诸多挑战。刚刚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基本上绘制出了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路线图,这意味着中国碳交易时代的即将到来,也许我们有理由相信:碳市,距离中国不再遥远……
 ( 深圳市绿色低碳科技促进会 www.szdt.com )

[ 关 闭 此 页 ]




深圳金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市厚和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兴隆源节能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市绿吧科技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关于促进会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 2009-2010 Szdt.org All Right Reserved
                                    深圳市绿色低碳科技促进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3689号 | 技术支持:达人网络  贵溪辉煌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